接着,朱元璋又带朱小宝去了乡下。
比起城市的热闹,冬日的乡村多了份宁静开阔。
秋风拂面,置身在广阔的田野间。
朱元璋眯着眼,用力吐了口气,像是要把烦恼都吹走。
这些日子,老朱累坏了,难得有机会放松心情。
朱小宝没打扰他,默默站在一旁,望着眼前的万里江山。
“这是你太爷爷埋的地方。”
朱元璋突然开口。
他感慨道。
“这就是咱从前的家,你太爷爷就埋在这片地下。”
朱小宝问。
“为啥不迁坟?”
朱小宝一阵感慨,默默站在这片黄土地上。
说不定当年好多人都被元朝廷当反贼杀了,官府打不过厉害的反贼,就只会欺压老实百姓。
这种官老爷的坏毛病,压根不分啥民族和年头,啥时候都有。
朱小宝弯下腰恭恭敬敬行了礼,为死去的人默哀。
朱元璋在旁边默默看着,笑着说。
“咱回应天府吧。”
朱小宝不解地看向朱元璋。
“不再逛逛了?好不容易回来一趟。”
朱元璋摇摇头。
“不逛了,该看的都看了,心里踏实了,宫里还有好多奏疏等着批呢!”
朱小宝看着朱元璋,虽说老爷子年纪大了,可还是能管得住自己的心思。
朱小宝点头。
“好。”
随后他扶着老爷子走向远处,何广义的马车已经在路边等着。
两人上了马车,迎着夕阳和秋风慢慢前行。
“把轿帘掀起来吧,路上瞅瞅风景。”
老爷子叹了口气。
“咱心里对不住老汤啊!”
朱小宝一愣,疑惑地问。
“为啥这么说?”
朱元璋一脸愧疚,叹道。
“老汤家五个儿子,老四走得早,老三在北疆守边,到现在都没回来。”
朱小宝嘴角抽了抽。
前段时间,宣府送来奏疏,说北疆鞑靼、瓦剌部落有抢劫的迹象,北疆在加强防御。
汤家老三汤鼐是宣府指挥佥事,关键时候回不来。
虽说朱元璋曾下旨让汤鼐暂时回凤阳,但他拒绝了。
北疆局势紧张,特别是眼下快入冬了,鞑靼、瓦剌随时可能南下。
宣府是中原的大门,汤鼐不能也不想离开,只希望能撑到入冬,那时敌寇不会入关,他才能安心回凤阳看生病的父亲。
可汤和未必能撑到那会儿。
朱元璋担心地说。
“咱让他回来看看他爹,他说北疆离不开人,就算老头子走了,他也要先把边疆守好再回来!”
“才二十岁的娃,真是好样的!”
国和家,忠和孝,对热血男儿来说,从来都是道难迈的坎!
汤鼐选了国,选了忠,这是多大的义啊!
朱小宝神情严肃。
“他是个人物!”
一路上,两人都沉默着。
马车在凤阳的官道上跑着,窗外的风景飞快后退。
城市建筑、乡野风光、万家灯火,一幕幕从朱小宝眼里闪过。
掌灯的时候,马车终于进了应天城。
一封从大同府来的兵报,很快送到了兵部尚书茹瑺的桌上。
茹瑺拿起奏疏,苍老的脸不由得抖了抖。
“皇爷回了吗?”
茹瑺问道。
“还没。”
虽说好多官吏不知道皇帝微服出巡的事,但六部尚书哪能不清楚。
没多久,有人匆匆来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