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么晚了叫你们来,是有棘手的事。”
众人立马正襟危坐。
朱小宝叹气道。
“陕西那边查出陕西都司暗地里资敌,锦衣卫已经去拿人了。”
众人纷纷倒吸凉气。
这就定案了?
也太快了吧!
内阁首辅兼刑部尚书杨靖问。
“太孙殿下,这事要不要刑部再审审?”
朱小宝扫了众人一眼,语气沉稳。
“证据已经确凿,回头锦衣卫会把卷宗送到刑部备案。”
“眼下先别管这茬了,陕西军政一日不可无人主持,叫你们来,就是要赶紧推举个人选接任都指挥使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在众人脸上逡巡。
“都说说,有什么合适的人选?”
殿内众人你瞅瞅我,我看看你,都觉得这事透着几分蹊跷。
陕西都司涉案刚露端倪,朝廷就急着敲定继任者,未免太过仓促。
可这事牵扯皇室,谁也不敢妄自揣测,只能把疑惑压在心底。
内阁次辅兼吏部尚书詹徽第一个出列,躬身道。
“臣推举郑国公常升。”
“常升曾参与东海战役,前几年在大凉山剿匪亦立有大功,他既是名将常遇春之子,论资历、论功劳,都足以胜任陕西都指挥使一职。”
詹徽语气笃定,条理清晰。
朱小宝眉峰微挑。
看来蓝玉已经跟詹徽打过招呼了。
他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,又转向另一侧。
“五军都督府、兵部,你们还有别的人选吗?”
兵部尚书钟勖沉吟片刻,缓缓开口,语气带着几分审慎。
“詹大人的看法臣不太认同,常大人功劳再大,可终究是外戚。”
钟勖的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朱小宝,将顾虑和盘托出。
“若是外戚势力过于壮大,恐会扰乱朝廷纲纪,对江山社稷构成潜在威胁。”
“大明朝的规矩向来是有战事才启用武将,常升若在陕西坐稳了都指挥使的位置,那地方兵权便形同落入他囊中之物,这绝非妥当之举。”
朱小宝深深看了钟勖一眼,那眼神里藏着几分探究,随即转向五军都督府平安。
“你怎么看?”
平安嗤笑一声,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讽。
“钟大人这话,怕是话里有话吧?臣还是皇爷的义子呢,当年皇爷不照样让本官当了五军都督府大都督。”
“曹泰、李景隆、廖镛……哪个不是外戚?照钟大人这说法,是不是该把他们全撤职了才合规矩?”
钟勖被问得一怔,瓮声瓮气地辩解道。
“本官并非此意。”
“那你究竟是何意?”
朱小宝语气陡然加重,目光锐利如刃,直盯着钟勖不放。
钟勖顿时涨红了脸,只能躬身抱拳道。
“是臣失言,臣再无别的意见了。”
朱小宝拖长了语调“哦”了一声,目光转向内阁诸位大臣。
“各位阁老呢?还有什么想法?”
内阁众人这会早已揣摩透了朱小宝的心思,自然不会再傻乎乎地去触霉头,纷纷躬身应道。
“臣等都附议推举常升担任陕西都司指挥使。”
朱小宝颔首,语气果决。
“既然众卿都无异议,吏部就即刻拟旨下命令吧。”
“是。”
詹徽领头应道,其余人也纷纷躬身领命。
开国公常府。
蓝玉正跟常家三兄弟分析着事情的轻重缓急,三兄弟听得一脸严肃。
最后蓝玉一锤定音。
“太孙殿下打算把老二推上陕西都司指挥使的位置,这事儿可不是小事,到了陕西那边,得赶紧稳住局面,千万不能让燕王的人插手都司的军政事务。”
常升神情严肃。
“明白了。”
正说着,吏部的人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