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处的海面上,早已设立了巨大的木制标靶。周围的士兵迅速清场,警戒。
只见刘大力神色凝重,走到炮位后,并未立刻装填,而是伸出右手大拇指,闭上左眼,用右眼透过拇指观测远处的标靶,口中念念有词,似乎在估算距离。这是江云结合这个时代条件教授的简易测距法。
测距完毕,他熟练地转动炮架两侧的绞盘,调整着火炮的俯仰角,动作一丝不苟。调整完毕,他再次检查了一遍,才高声报告:“报告伯爷!角度调整完毕!请求装填!”
“准!”江云沉声道。
装填手迅速上前,协作完成装填火药和弹丸的过程,动作流畅,显然训练有素。
刘大力接过火把,再次吹响挂在脖子上的铜哨。尖锐的哨音响彻码头,这是最后的警示。
确认安全后,他沉稳地将火把引燃火炮的引信。
“轰——!!”
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轰鸣,炮口喷出巨大的火光和浓烟,炮身猛地向后坐去,被粗大的止退犁深深嵌入沙土中。
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那枚出膛的弹丸。只见它划破长空,带着凄厉的呼啸,最终……“砰”的一声,重重地砸在标靶前方约十丈处的海面上,激起巨大的水柱!
报靶的士兵很快通过旗语传来消息:弹着点偏离靶心约十丈。
江云看着那渐渐平息的水柱,非但没有失望,脸上反而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
“好!打得好!”他高声赞道。
在这个黑火药纯度不一、炮管工艺仍有微小差异、测距全靠经验眼的时代,首发炮击能有如此精度,已是惊人的成果!
这证明他带来的弹道学和测算方法行之有效,更证明这些士兵是真真正正下了苦功,掌握了这门新技术的关键!
望着眼前这些皮肤黝黑、眼神坚毅的士兵,以及远处海面上初具规模的舰队轮廓,江云胸中豪情激荡。
练兵时长两年半了!整整两年半的呕心沥血!
从无到有,他不仅造出了超越时代的战舰和火炮,更锤炼出了这支初步掌握新式战法的水师骨干!
回想起募兵之初的艰难,沿海百姓对倭寇的恐惧深入骨髓,愿意参军者寥寥。
最初响应号召的,多是像石头这样与倭寇有血海深仇的热血男儿。
转机来自于他灵光一现写下的那部《东京梦华录》。
他以波澜壮阔的笔触,虚构了一个名为“大宋”的王朝,描绘了它的繁华与屈辱,着重塑造了岳飞这样一个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的民族英雄形象,更是极尽渲染了崖山之战十万军民慨然赴死的悲壮与忠贞。
这话本经由他招募的大量说书先生传播,迅速风靡江南,甚至传入京城。
那“精忠报国”、“还我河山”的呐喊,不知激起了多少好男儿的热血与家国情怀!
募兵处的局面从此彻底打开,无数深受感染的青年纷纷前来投军。
就连昔日纨绔好友王世文,也在参与燧发枪和火炮研制的过程中彻底变了个人。
他主动请求其父王侍郎,并通过皇帝杨宣的特许,加入了水师,如今已是江云得力的副手——水师副总兵。
两人默契配合,将这支新军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“时机……差不多成熟了。”江云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,喃喃自语。
眼中的光芒,已投向那片需要被清扫、被征服、更等待着被探索的蔚蓝疆域。